《新報》:赤化還是受苦?香港的兩難!

classic Classic list List threaded Threaded
2 messages Options
Alex Alex
Reply | Threaded
Open this post in threaded view
|

《新報》:赤化還是受苦?香港的兩難!

This post was updated on .
赤化還是受苦?香港的兩難!
《新報》HK Daily News 23-09-2012
http://www.hkdailynews.com.hk/news.php?id=251234

早在談論「國民教育」時,我們已經分析過,這是一場權力鬥爭,是反對派和中央政府對着幹的漫長鬥爭的一部份,當「國民教育」過去後,下一場鬥爭馬上就會到來。果然,話猶未了,「發展新界東北」的爭議馬上又發生了。在今天,我們打算把這場權力鬥爭的來龍去脈,赤裸裸的在大家的面前剖析。

一切都是源於「一國兩制」,香港回歸,英國人走後,留下了一大堆的權力真空。《基本法》把很多權力都定義了,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權力是無法定義的。反對派的想法,是英國人既然走了,除了外交和軍事之外,所有的香港事務,當然歸香港人所擁有。但是在中國方面,則認為回歸後的香港,其自由度和自主度已經比1984年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時大得多了,所以香港人不應苛求。

中央手影 部署收港

在政治世界,權力分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它不像法律界人腦中所想的,單憑一紙法律文件,便可以解決。1789年,《美國憲法》生效,但是在72年後,美國得打上一場為時4年的內戰,才能決定它於權力分配上的爭議。這是因為《美國憲法》不可靠嗎?不,同一部的《美國憲法》,到今天依然有效。在1789年的《美國憲法》不能生效,在1865年後的《美國憲法》卻是有效的,皆因它打了一場維持4年的內戰,之後,權力的分佈便再無異議了。

根據中國的傳統,一向有「得位者正」的說法。一個政權的天下是用戰爭打回來的,權力比較穩固,如果是和平轉移的,反而是不穩定的。香港在經過英國人150年的殖民地管治之下,和平地交回中國的手上。從政治的角度上看,先天性就是不穩定的。

再者,在現實政治上,也很難有完全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這回事。香港是一個戰略性的城市,蘊藏着強大的政治潛力和經濟實力,是各方都在垂涎的流奶與蜜之地,也是中美爭鬥的前哨站。

如果中央政府完全不理香港的內政,後果不會是「港人治港」,而是英國勢力不會走,美國力量走進來,香港變成了英美共治的城市。且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眾所周知,美國一直運用政治影響力和財力,左右香港的政界,這情況在中央政府的大力干預下,仍如此猖獗,如果中央政府放任不管,後果如何可想而知。

據小道消息所傳,中央政府的大戰略,是把香港放任10年,待回歸10年之後,便開始部署「收回香港」的大計。這個小道消息的真實性存疑,但看近年來,中央政府就香港政治的部署,這個小道消息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

如果看中央政府部署的「手影」,我們可以看到,首先是比唐英年更為親中的梁振英當上了行政長官,這幾年來的大量種票,令建制派在立法會的直選議席數目能夠與反對派打個平手,如果連民主派的「疑似內鬼」也計算在內,建制派已佔了大多數。一連串的司法訴訟,把在香港盤根錯節二十年的地產霸權集團摧毀了一半,再加上大量有內地背景的金融菁英在中環身居高職,在香港大學院校唸書的內地高材生畢業後出來工作,已從初級職位打拼至中層管理職位……如果再過十年,香港將會變成怎樣?

從政治的角度看,說「五十年不變」,然後五十年後收回香港,這只是憑空的幻想,是不可能的現實。現實是,如果要在三十五年後收回香港,取消「一國兩制」,今天中國政府便要開始部署。反之,如果中央政府放任不理,來個100%的「港人治港」,結果將會是,在35年後,香港可能在名義上還是中國的一份子,但是在實際上,則是由英國和美國扶持下的傀儡政權,就像2008年前的科索沃,表面上仍然是塞爾維亞的一部份,但實質上已經獨立了。

社運抗爭 圖扭局勢

這當然是中國所不能容忍的事。所以,中國的處境是﹕要麼部署收回香港,暗地裏破壞「一國兩制」,要麼失去香港。它當然選擇前者。

因此,反對派的反對香港「赤化」,這說法是有根據的。事實是:這15年來,香港人的生存空間,無論在政治上、在經濟上,都給擠壓得越來越小,這就是香港逐步「赤化」的結果

然而,最棘手的對立面在於,由於中國大、香港小,而且中國的經濟正在急速發展,而香港的經濟發展和商機全在北面。如果我們拒絕「赤化」,後果就是經濟上的損失。反對派拒絕承認這個現實,卻編造了種種理由,去把這「拒絕」合理化,例如說,中國對香港的經濟貢獻很少,而且只有富人得益,也造成了本地的貧富懸殊,破壞了本地居民的生活安寧,諸如此類;這些不無道理,但這些道理就有如六十多年前,共產黨上台前批評當時國民黨的政策:批評是對的,但解決方法卻錯了,因為共產主義比國民黨的政策更壞。同樣道理,中港經濟有着一百萬種壞處,這是事實,但是如果沒有中港經濟融合,情況將會更壞上一百倍。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央政府的「赤化」行動步步進迫,一直穩着先手,而且勝負差距日漸擴大。它並不急於求成,因為還有35年的路好走,不妨穩打穩紮,一步一步來。而由於反對派的路越走越窄,而且隨着時間的流逝,更是時不我予,只有訴諸激烈的抗爭行動,希望打出一條血路。他們所採取的手段,就是拒絕同現在的政權合作,希望藉着接二連三的社會運動,去推翻現政權,扭轉「赤化」的趨勢。

這未始不是完全沒有機會的抗爭,只須梁振英政府犯上一次大錯,便是反對派反敗為勝的良機。而看董建華和曾蔭權兩朝政府的表現,梁振英政府再犯錯的機會率也不小。如果反對派可以不停的攻擊政府,令到政府無法正常運作,甚至製造出某程度的暴動和社會不安,那就很可能令到中央政府屈服,同意修改《基本法》,讓港人享有更大的自主權了。這當然也是讓香港脫離中央控制的第一步。

總結而言,中央政府正在部署逐步收回香港,也即是反對派所稱的「赤化」。「赤化」的後果就是把香港的政經地位和自治權逐步壓縮,在35年後,香港將會變成上海深圳一樣的直轄市。如果我們不喜歡「赤化」,不妨加入反對派,以「民主本土化」作口號,去激烈抗爭,令現政府陷入癱瘓,而代價則是政府甚麼也不幹,經濟停頓、甚至連市民建房、改善居住環境的過程也會變得很慢。如果從政治的角度看,就算給反對派成功爭取修改《基本法》,加強港人的自治權,新政府得再要一二十年的磨合期,才能正常運作,而在這段磨合期間,香港人將會繼續受苦。

究竟香港人有沒有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既可避免「赤化」,又可暢旺經濟、改善生活?答案是﹕沒有。生於一個國家、生於一個城市、生於一個大潮流當中,是命運。人生豈非有着無數控制不到的無奈事情?

在香港,應該是沒有一個傳媒、沒有一則評論,會如此坦白地把這個事實說出來。這就是今日香港的政治死結之所在。
Alex Alex
Reply | Threaded
Open this post in threaded view
|

梁振英四大政治任務再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