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was updated on .
(a concise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邁向合一:淺談在香港的基督宗教 李廣生牧師(基督教香港信義會) 日期:二零零七年五月十四日 地點:羅馬天主教會香港教區聖德勒撒堂 目的:幫助與會者認識到基督教會各宗信仰的同異與合一 www.elchk.org.hk/resources/lks2007/20070514%20.pdf ... 簡單地說,基督宗教(Christianity)就是信奉耶穌是基督的宗教。基督信徒(Christians)就是信奉耶穌是基督的人,他們相信、接受、遵行和教導耶穌基督的教訓。基督教會就是基督信徒的群體、組織或建制。 自耶穌被羅馬帝國希律政權處死以後,信奉耶穌是基督的猶太人宣稱耶穌已經從死裡復活,他們就身體力行在社會各階層和在猶太歸僑中宣揚見証,於是,基督教就從巴勒斯坦和猶太人發展到全帝國和不同種族之中。自第四世紀得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賦予合法地位之後,基督宗教就由東西方教會組成代表,西方就是羅馬教會,而東方就由耶路撒冷(後來被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取代)、安提阿、亞歷山大、以弗所等教會為龍頭代表,合稱為基督大公教會(Catholic Church)。 第二世紀以來,無論諾斯底主義、馬吉安(Marcion 80-160)和他的追隨者、或亞流派(Arianism)的人等等,都衝擊著教會的信仰,挑戰教父的權威和考驗信徒的判斷。然而,在聖靈的保守和引導下,教會確認了由使徒以來的教父牧長職份的必然性,確立了「信仰規範」的三大公信經(ecumenical creeds),即《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亞他拿修信經》為準則,又確認了聖經正典的內容和權威,並以此三者為捍衛正統信仰的必需元素。 那些緊隨使徒時代之後的教會教父,就如聖伊格那丟(St. Ignatius)、聖坡旅甲(St. Polycarp)、羅馬的聖革利免(St. Clement of Rome)等,都被尊稱為「使徒教父」(Apostolic Fathers),以表示他們是使徒的弟子門生。他們的著作雖然未被列為正典,也無損它們的歷史和屬靈價值。以拜占庭為首的東方教會有聖巴西流(St. Basil)、拿先素斯的聖貴格利(St. Gregory of Nazianzus)、聖屈梭多模(St. Chrysostom)、聖亞他拿修(St. Athanasius ),而羅馬教會則有聖安波羅修(St. Ambrose)、聖耶柔米(St. Jerome )、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和聖大貴格利(St. Gregory the Great),他們合被尊稱為教會八大聖師(Doctors of the Church)。 每逢遇上教義上的分歧,基督教會就以大公會議來討論和決定。東西方教會都一致承認的大公會議有:尼西亞第一次會議(Nicea 325)、康士坦丁堡第一次會議(Constanople 381)、以弗所會議(Ephesus 431)、迦克墩會議(Chalcedon 451)、康士坦丁堡第二次會議(553)、康士坦丁堡第三次會議(680)和尼西亞第二次會議(787)。基本上,基督教會的正統信仰經此確立,有關基督神人二性而只一位格和上帝三位格而一本體的教義,咸為各地基督教會所相信、承認、和教導,被稱為大公正統信仰。但在禮儀、聖禮、教制等事上,各地教會仍有不同的見解和實踐,直到今天。所以,當討論到正統和異端的時候,我們應清楚這是探討基督宗教內的信仰和教義的問題,而不是廣泛探討宗教上的正派或邪教問題。因為基督宗教外的事自有社會大眾客觀理性的判定,我們卻要分辨凡自稱基督徒、基督教會的,究竟是正統抑或是異端。而這判斷準則主要是大公信仰。 由於政治和歷史因素,羅馬大公教會(Roman Catholic Church)又稱為拉丁教會,傳入中國後選取了「天主教會」之名,而東方教會則被稱為東方或希臘正統教會(Eastern/ Greek Orthodox Church),自稱「正教會」。一直到公元一零五四年雙方仍認定彼此同屬基督教會,互為肢體。 及至一五一七年,由於馬丁路德對當時羅馬教會有關贖罪券買賣及其背後因行為稱義的神學作出批判,這才導致有Protestants(基督新教教徒)的出現;這詞曾被譯作「誓反派」、「抗羅宗」、「抗議宗」、「復原派」和「更正教徒」。基於在十六世紀來華傳道的羅馬教會已經採用了「天主教」以翻譯Catholicism和以「天主教徒」翻譯Catholics(或作「公教」和「公教徒」),十九世紀才來到中國的西方基督新教宣教士乃把Protestantism譯作「基督教」,把Protestants譯作「基督教徒」。豈料這就造成了華人基督信徒的不幸,無緣無故地接收了西方教會的敵對意識型態,既對基督教會歷史無知,也無意識要對基督教信仰作獨立自主的神學反省,遂不自覺地延續了西方基督教會的分裂和敵對,有份於破壞在基督裏的合一。但事實上,基督新教在教義方面並非一致無異;從十六世紀直到今天,基督新教無論在「唯獨聖經」、「因信稱義」、「信徒皆祭司」、「聖洗禮」和「聖餐禮」等教義上都多有分歧,難有統一立場,更無公認可玆代言的教會領袖。雖然在歷史上華人基督新教教會師承歐美,但在神學上卻主要受到百家爭鳴的美國基督新教影響,既遺傳了西方羅馬帝國君士坦丁霸權主義的原罪,復結合了中華文化和民族性中唯我獨尊的劣根基因,遂造成只知盲目排他,不知共融合一的悲劇。求主赦免,求主憐憫,求主幫助。 令人鼓舞,也尤其值得重視基督教會合一、信徒共融的各界人士關心和認識的,是一九九九年十月卅一日,世界信義宗聯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的代表在德國奧斯堡信義會聖安納教堂(Lutheran Church of St. Anna, Augsburg)內正式簽署《稱義教義聯合聲明》,一同表示十六世紀由於稱義教義而引起的互相譴責已經不合時宜,雙方願意繼續就教義上的分歧尋求對話,以誠意努力見証在基督裏的合一。 同樣甚至更令人振奮的,是二零零六年七月十八至十九日世界衛理公會協進會在南韓首爾召開大會時,通過接納上述由世界信義宗聯會與羅馬天主教會簽署的《稱義教義聯合聲明》,並決議跟羅馬天主教會有更多信仰對話,終極目標是在信仰、事工和聖禮方面達致全面共融。世界信義宗聯會總幹事洛高牧師(Rev. Ishmael Noko)及梵蒂岡主管合一事務的卡斯帕樞機(Cardinal Walter Kasper)更出席了簽署聲明儀式,見證循道衛理宗的加入。在共同協議中,三個教會也承諾透過神學研究、教導和宣講,加深他們對稱義/成義的共同理解。 ... |
Free forum by Nabble | Edit this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