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ost was updated on .
|
福音派核心事工質變
古斌@飄流製作 January 8, 2011 http://www.facebook.com/notes/piao-liu-zhi-zuo-diaspora-production/fu-yin-pai-he-xin-shi-gong-zhi-bian/10150117292151763 |
This post was updated on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飄流匯報2011年5月號:
香港使命實踐的11個現況檢閱 古斌@飄流製作 May 24, 2011 由於自身工作環境面臨改變,飄流製作的探索前途亦未卜。無論如何,上帝給了過去兩年的快樂冒險時光,算是盡本人的能力,在當下的社會條件約制下,要做的都做了。 其中,反方舟考古事件並不在本人的原先計劃裡;可是,它最能讓我看到基督教頂層的可悲生態。跟一個社會無異,上進青年是在社會底層,他要力爭游上去的頂層,充滿了迂腐和計算。這一點松本零士早在《銀河鐵道九九九》裡描寫過:某個星球的革命青年,有一天才發現,原來那些他們要抗爭的怪物,正是他們結繭成蟲後要變成的...... 本人多次強調,飄流製作不要成為邊緣,一旦你樂於邊緣化,你便有一個小天地可棲身,但同時,你不再具有搞動現狀的本錢,反而鞏固了一直在變壞的制度系統。 有些人很害怕在說話上失去信心,他們不喜歡你把現況「說成」那麼糟。但本人不怕說得灰,那管我說我絕望了,若上帝是大能者,他必有能力證明,我們不必絕望。說話上失去信心,遠不及說話積極、但實際生活失去信心尋求突破可悲。那些說「教會沒你說得那麼差啊」的信徒或領袖,往往是用說話取消變革,他們喜歡目前的安樂,多於探索上帝的使命。 筆者想,不如把至今所觀察到的信仰群體面貌,與大家分享。有心人,大可延續使命。 *** 1. 音樂:分為三組,樂壇、基督徒音樂、聖樂。聖樂與基督徒音樂話不投機,神學不是理想的中介人。教會多有band,但缺乏創作。基督徒音樂出碟,但堂會不用。基督徒音樂人渴望打入樂壇,卻欠缺與樂壇交流。 2. 藝術:分散,沒有組織。教會沒有藝術事工(但有音樂事工),沒有藝術牧師(但有音樂牧師)。藝術人按年齡層分割,老一輩與年青的沒聯繫。 3. 記者:分散,只有團契形式的情感支援。行業困局,記者專業被老闆的贏利慾主導。 4. 媒體:方向由奉獻者決定,分成不同宗派、利益團體,或作為機構附屬事工。不存在公共平台,較類近的是《時代論壇》,背景是六四民運,但隨著「政改」事件,新社運與民運割裂,該報的公共性亦大減。 5. 科學:官僚專業。行業本身亦少有公共發聲(除前任天文台台長是近年特例),信徒亦沒有突破此困局的嘗試。 6. 律師:服務專業。行業有公共發聲者(例如公民黨),信徒卻未形成維權使命。 7. 神學:官僚化,服侍奉獻者。普遍神學院的「福音派化」,並以生產堂會「工人」為目的。神學人與行政官僚存在距離,甚至割裂,神學人的文化資本無法轉換為制度改革的權力。 8. 出版:官僚化,服待奉獻者。出版欠缺完整的培育和巿場策略配合,無法創新源於欠缺這種配合。渴望有銷暢書,卻與外間出版界少有交流(跟基督徒音樂人類似)。 9. 商界:分成親建制、白領、中小企和自顧專業。「職場神學」是中間管理層的寵兒,而中小企老闆較關心企業生存,自顧專業會思考帶職宣教。龍頭行業地產、金融、保險及服務業,都不存在挑戰建制的力量和創新營商模式(沒有另類,反而醫療可發展出另類醫療),只有個人心靈層次的「福音」慰藉和情感支援。 10. 社運組織:普遍存在小數派心態,對堂會建制多有採放棄態度。不同社運組織,欠缺鮮明的政策區別,組織鬆散、少有長遠策劃、欠缺培育。 11. 心靈專業:分散,服務專業。教內大量一人或二人組織,主要作為固定心靈產品供應者,堂會向其採購,而非作為堂會的把脈診療師,或作出度身訂造的服務。很少具獨特見解(坊間卻有素黑及愛情作家),知識以專業形式包裝。心靈訓練以專業形式存在於神學建制,沒有跨科際的批判活動(反對心理學之爭不算是學術批判)。 12. 教育、醫療、社福界:暫缺乏考察。 *** 忽然想,或者把上面的每一點連起來,就可看到本人隱藏的使命藍圖(本人也第一次看到): 我們有出色的音樂、藝術、文學、報章,那裡有信徒帶頭策劃; 我們有容許生產不同社會論述的媒體平台,有敢於批評政府政策的科學家,有支援社會弱勢權益的律師,有與不同科際對話的公共神學人; 我們有承擔培育人才的出版社,有勇於改變行業文化的商人; 社運有宏觀的策劃和協力,製造具影響力的論述; 而心靈專業,結合深度的靈性探求,亦樂於指出教會群體的心靈扭曲。 就這樣,我們都經驗著國度的權力,我們也需要它來得到勇氣,因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包括不願如此付代價的教會)對這股力量既敬又恨,敬其執善,亦恨其執善。 唐英年說,未來特區政府要給巿民「希望」,只是,希望不能等別人賜下,希望必須來自我們各自經驗到的、那來世的權能,就這樣,我們以此生為天國的試點。我們過去,但香港仍會繼續向前。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9%A3%84%E6%B5%81%E8%A3%BD%E4%BD%9C-diaspora-production/%E9%A3%84%E6%B5%81%E5%8C%AF%E5%A0%B12011%E5%B9%B45%E6%9C%88%E8%99%9F%E9%A6%99%E6%B8%AF%E4%BD%BF%E5%91%BD%E5%AF%A6%E8%B8%90%E7%9A%8411%E5%80%8B%E7%8F%BE%E6%B3%81%E6%AA%A2%E9%96%B1/10150257805856763 |
This post was updated on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Nick見證的,並非給凡人的耶穌福音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50714324935 我怎樣理解殘障呢? 我總覺得,Nick所做的,不是在肯定殘障,而是否定。 有沒留意,Nick的見證有一個效果,就是要叫健全的人都比下去。換句話說,他要贏的,不只是殘障,也是普通健全的人。他的勝利告訴你,只有像他這樣勝利,你才好去殘障。 不時都有一些報道,例如一個沒手的女人,可以用腳做飯。但我可以告訴你,這種近乎雜技的能力,不是任何一個殘障的人都可以訓練到。若他的心理質素稍為不濟,他要陷落的憂鬱和深淵,又有誰去諒解。 有趣是,這種「我比你正常人更厲害」的姿態,剛好不需要你幫忙,這種信息結合在信仰見證中更是一種錯誤的效果:信耶穌可以幫你,像祂幫我一樣,祂幫我的方法,是讓我不用你幫。如此,信耶穌的意思是,因為耶穌幫你了,你不用別人幫,其實,別人哪會幫你? 這種姿態很切合保險勵志大會背後的意識形態:「你的成功在你手!」潛台詞是:「沒有人會幫你的,生與死你自己負責好了!」 這很切合全球資本主義把你剝削淨盡,然後把一切生活的責任都推到你身上,你要跳樓只因你不夠努力了...... 嚴格來說,Nick絕不是在見證耶穌(雖他肯定是耶穌前耶穌後的),因為耶穌的見證不是「贏盡天下人」,而是「即使你輸你也不用跳樓」,因為耶穌的能力可讓你:「打倒了也不至滅亡」,而絕對不是:「打不倒!」如果耶穌是「贏盡天下人」,他在十架上的慘死豈不是自打嘴巴? 基督教所傳的是「普世」福音,但十分肯定的是:不是任何一個殘障人士都像Nick這麼正能量爆棚,即使他/她是教徒,甚至天天禱告希望耶穌幫他/她像幫阿Nick那樣。 [福音反思]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教會偽裝不在場】
11/9/2012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207781744935 早陣子八月時,影音使團在馬來西亞搞了一場大龍鳯。名為The Miracle is Coming媒體宣教大會。 先不說那豪華度假,與培靈的奇妙結合。 也不談當中講者自封使徒的聖經爭議。 值得思考是,在一連串的專題裡,在這一個代表實用基要派的陣型裡:教會在哪裡? 教會作為主體,是很好批評教會增長的武器。因為,在我們談論教會增長時(例如專題一,極限門徒令教會如何有質有量的增長),教會剛好*不是我們*,而是被增長的客體。 換句話說,教會增長騙了我們數十年,把我們和教會分割,我剛好不是教會,我才會研究它的被增長。 再者,教會在哪裡?是問在對潮流文化的最大影響力(專題六),或把握宣教機遇實踐時代先知的角色(專題五)時,教會*在世界*的哪裡? 這種無身體化的教會,一來,它在被增長時你不是教會,二來,它在批判世界墮落,說要光照世界時,同樣不在場! 教會在這些文化爭戰的論述裡有一個特色,就是偽裝不在場,偽裝不在世界,然後以超然身份,說要用真光進入黑暗的世界,但其實又用盡世界的能事,世俗到不得了,這才出現謊舟以撒謊佈道的世俗到連世人也不認同的惡行。 教會否認自己的身體,否認自己的在場,正正違反道成肉身,這種人,不是耶穌的同伴。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賣港不是一天的事
15 Sep 2012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212397534935 深港「同城化」,文匯報在三年前提到。 邊境(border)本來就是政體(polity)的很重要體現,把這條界抹掉,抹掉的不是一道不方便的障礙,而是香港作為政體的公民權之可能。正如把馬路和行人路的界線抹掉,不是帶來行人和車輛融合的便利,而是取消了行人體現使用道路的主權,這項權利因為界限的消失而歸反原始的競爭狀態。 在「同城化」中,政府考慮的再一次不是民生,而是商機,包括樓巿暢旺、教育事業暢旺,以及帶旺零售業... 忠於資本家,多於忠於一個政體的公民的,並不斷斷送這政體的公民權的,在香港這個政體而言,可恰當稱之為賣港。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神蹟新想像,以巴丟哲學為框架
by 飄流閱讀館(Diaspora Book Café) on Saturday, September 22, 2012 |
This post was updated on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怕犯錯的華人基督教精神
11 Oct 2012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249031914935 華人基督教傳統就是這樣,很喜歡以自由的後果來恐嚇,叫你小心做決定。 別以為這是真的關心自由,不是的,它關心的是你最好不要承受風險,就像投資的免責條款,告訴你基金價格可升可跌,其實重點是跌,是叫你跌的時候別找它麻煩。 如是者,教會一直站在保守立場,不願改變,不肯冒險,亦歌頌權力,崇尚穩定。 讓我們尋找不同的想像。 跟今日的自由害怕症相反,基督教的祖師馬丁路德說的是:勇敢地犯罪吧! 請問,是一個害怕犯錯的人自覺有保證,還是一個不怕犯罪的人自覺有保證? 若說基督稱義,是擺脫了我們的可錯性,把生存基礎轉移到基督自身的正義之上,我們何以比沒有這義袍的人更乏安全感,更怕犯錯? 在新教的歷史裡,要強調基督的義,是要重申我們良心的自由,對比一直以來對聖禮的倚賴,良心永遠在贖罪不滿足的狀態中。 讓我們像蜘蛛俠,勇敢地翻騰,維護正義。就是會電死,也不怕!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108745134226 Alex's comment: 我一直對這批漫畫感覺有點不妥,但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現謝古斌兄道出這幅的問題所在。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渴餓文化】
30 Dec 2012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1376222269935 筆者曾在《信仰臨界》(2007)分析過,泛靈恩的敬拜讚美,是把詩歌情色化。 怎樣說呢?這類詩歌一般沒有故事,而故事卻是由聖詩到齊唱新歌都普遍存在的東西。因為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有距離的,我們是默想上帝的作為,或者感激耶穌的十架,而聖靈是在其中把枯燥的教義化成感動。 有趣是,泛靈恩很純粹,他們省掉了談情故事,不再「獨步徘徊在花園裡」,直接呼喊聖靈充滿,要多些,喊叫「哦包住我哦填滿我」(《靈之歌》),這一點,的確跟情色很接近。... |
In reply to this post by Alex
|
Free forum by Nabble | Edit this page |